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学领域出现了以情境认知理论、活动理论和认知分布理论为代表的学习理论研究趋势。这些理论统称为社会一文化研究观。它们共同强调了学习的本质属性“是个体的思维与他人、环境或真实情境互动”。社会一文化研究观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
(1)学习和思维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利用;
(2)人类的活动和学习是社会一文化情境的,是以社会一文化为中介的。近年来,运用社会一文化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研究的案例主要有认知学徒环境、CSILE、交互式教学方法、培植学习共同体、抛锚式教学等等。
情境认知理论 (Situated Cognition)是研究人类知识如何在活动过程 中发展,学习是怎样产生的一种假设。情境认知理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其早期研究可追溯到J. Dewey的实用主义、L. Vygotsky的文化历史学说、A. Leont'ev的活动理论、生态心理学等。A. Whitehead(1929)在其《教育目的》一书中就指出,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知识的方式导致了“惰性知识”的产生,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在缺乏情境下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的和不具备实践作用的。
情境认知理论研究有两种视角:
(1)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方法视角:关注学校情境下的学习,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设计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会特定的内容,重点是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的情境化内容,中心问题就是创建实习场,使学习者所学与今后在校外所遇到的情境相关联、相一致,以提高学习者所学知识的生存力和远迁移能力。
(2)人类学的方法视角:关注的不是意义或内容的情境性,而是共同体以及学习意味着什么。这一视角认为,学习是共同体所具有的一部分功能,知识从根本上是处于实践之中的,主张学习的隐喻是 “参与”。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知识不是一个客体,记忆也不是一个容器。学习和认知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确果,并表现在人们的行动中和共同体互动中。通过这些行动,认知得以进行,或得以建构。没有行动,就没有认知。认知不能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而且更要关注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情境对人类的认知和行动非常重要。
情境认知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有三个特点:(1)知识是基于社会情撇一种活动;
(2)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
(3)知识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涵可以概述如下:
(1)情境是一切认知佯习和行动的基础,强调情境的真实性;
(2)知识是一种应用工具,是真实的活动结果;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并表现在人们的行动和共同体互动中;
(3)学习是一种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侠践共同体和积极互动的过程;
(4)强调认知工具/资源的运用和知识的协作釉会性建构;
(5)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清晰地表达理解和反思;
(6)教师的主要角色是帮促者;
(7)强调真实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