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 > 情境化教学模式 > 案例展示
抛锚式教学设计案例:纳粹德国二战大屠杀历史教学

    这是由温得比尔特大学课程整合中心开发的一个案例。
    年级:八年级
    学科:历史
    “锚”:《魔鬼数学》(影碟);《待我们再相逢》(书)
     1.学习计划
     本单元将运用抛锚式学习模式学习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实施大屠杀的历史事件。本主题学习使用的两个“锚”分别为:根据Jane Yolen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魔鬼数学》和反映二战大屠杀时期真实生存状况与爱情故事的书籍《待我们再次相逢》。本单元利用这两个“锚”作为学习大屠杀历史事件的催化剂,促进学生了解大屠杀爆发背景和起因,体验当时参与者、受害者、救助者等不同人们的经历,反思这段特殊时期的政治决策引起的相关后果。整个班级成员共享“锚”情境,运用“锚”进行学习。学习结束时,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完成相关的终结性学习项目。
    2.学习目标
    (1)学生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维度探究大屠杀发生缘由,进一步明晰大屠杀发生的宏情境。
    (2)学生能列表比较救助者和参与者的性格特征。了解在这一历史事件中,不同的人(救助者、抵抗者和犯罪者等)分别承担的社会角色。
    (3)学生理解决策错误导致的后果,并学会作出明智的决策。
    3.学习指南
    (1)学习方法:可用调查访谈法。学生调查大屠杀期问不同人们的真实生活,诸如调查抵抗者(或地下党),帮助犹太人的救助者,其他潜在受害者,纳粹德国党卫军及类似组织的成员,主要犯罪者(大屠杀发起者)等人员。调查时,学生应关注他们在大屠杀期间所扮演的角色;调查后,学生能简述所调查人员的经历,并分析他/她的性格特征及这些性格特征对他/她决策的影响。
    (2)学习方式: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
    (3)学习成果展现形式:学生用多媒体展示调查研究内容,可用博物馆冻列展形式展出,以便其他学生浏览时充分体验调查内容。
    4.学习步骤
    第一阶段:设置情境
    (1)学习目标:
     ——向全班介绍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大屠杀历史主题的学习和抛锚式教学的理念。
     ——定义、列举学生需思考的问题类型。
    (2)学习资源:无
    第二阶段:观看“锚”
    (1)学习目标:观看电影《魔鬼数学》,感受“锚”情境。
    (2)学习资源:电影《魔鬼数学》影碟。
    第三阶段:复述“锚”故事或片段
    
(1)学习目标:
     ——分享对“锚”的共同认识/理解。

     ——确定“锚”中重要场景与片段,并标示以便日后使用。
     ——将“锚”作为了解大屠杀的窗口。 ——思考大屠杀发生缘由。
     ——比较属于比影碟和书这两个“锚”情境对大屠杀的描述。
     (2)学习资源: 电影:《魔鬼数学》影碟;书:《待我们再次相逢》;大屠杀相关报纸;记分牌;学生在影碟中的标示;学生在书本中的注释;准备讨论的卡片。 第四阶段:学生调查研究并陈述
     (1)学习目标:
     ——思考、理解大屠杀爆发原因。
     ——从大屠杀中选一个小主题,归纳相关资料、分析意义、整合呈现。
     (2)学习资源:《魔鬼数学》影碟;书:《待我们再次相逢》;图书馆书籍;电子资源/网站;展示软件(如Hyperstudio,PowerPoint);粘贴板;记分牌;指导每个主题的问题。
     第五阶段:情境决策
     (1)学习目的:
     ——通过影碟或书“锚”情境所表现的人物性格,阐明从犯罪者到受害者等一系列人物性格特征。
     ——根据他们的结局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促成两难境地决策时所需因素。
     ——理解“替罪羊”结局,分析不干涉“替罪羊”有何影响。
     ——解释“替罪羊”是如何促成大屠杀的。
     (2)学习资源:影碟《魔鬼数学》;书:《待我们再次相逢》;大屠杀相关报纸;记分员;用信封封上指导性问题,即六个两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