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智庭 (1996)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教育文化的分类问题,并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教育文化分类框架,如图1-1所示。
考察教育文化分类,可以把各种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和认识论看作两个基本变量,每个变量有两个不同的取值:价值观 (个体主义一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认识论 (客观主义一建构主义,Objectivism vs. Constructivism)。如果将它们组合,便可产生四种不同的教育文化类型:(1)个体主义一客观主义;(2)个体主义一建构主义;(3)集体主义一客观主义;(4)集体主义一建构主义。但这种分类只能反映几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因为变量的二值化造成了分类的对立,而文化系统之间的差异不同于对立。因此,我们将每一变量看作为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在两端之间还有不同的值分布。借用平面几何的方法,可以将个人主义二集体主儿 客观主义一建构主义当作描述各种不同教育文化的二维分类模型。
表1-4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教学组织形式角度 |
类 型 |
典型模式 |
特 点 |
个别授导类 |
个别指导,操练与练习、教学测试、智能导师 |
计算机作为教师,内容特定,高度结构化 |
合作学习类 |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室、虚拟学伴、虚拟学社 |
计算机与网络作为虚拟社会,一定程度的情境、信息、学习工具的集成 |
情景模拟类 |
教学模拟、游戏、微世界、虚拟实验室 |
计算机产生模拟的情境,可操纵,可建构 |
调查研究类 |
案例研习、探究性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 |
计算机提供信息资源与检索工具,低度结构性资源的利用 |
课堂授导类 |
电子讲稿、情景演示、课堂作业、小组讨论、课堂信息处理 |
计算机作为教具及助教,信息播送、收集与处理 |
远程授导类 |
虚拟教室,包括实时授递、异步学习、作业传送、小组讨论等 |
网络作为传播工具,一定程度的信息与学习工具集成 |
学习工具类 |
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解题计算工具 |
计算机作为学习辅助工具,多种用法 |
集成系统类 |
集成学习环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集成教育系统 |
授递、情境、信息资源、工具之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