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 >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PBL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

          PBL过程以问题为核心,学生始于识别问题、理解问题,终于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实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问题的选择设计是PBL能否成功的关键。PBL的问题应有向心力,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从而尝试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性思维。因此,选择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是PBL过程的重中之重,一般说来,PBL的问题选择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摘自《信息技术环境下PBL的问题选择设计与呈现》):
         (一)PBL的问题情境应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问题情境的直接现实性有利于知识的提取,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克服问题的愿望,通过“从做中学”建构知识与技能,将其学习很快迁移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之中,从而也为解决生活中类似的更复杂问题提供支架。
         (二) PBL的问题情境应来源于课程内容,服务于课程目标。
         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应从知识的传授向培养学生适应现实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这是仅仅依靠课程传递书本知识不可能实现的。情境虽然影响认知,但不能确保学习的进行。情境与镶嵌在其中的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精心总结出来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学生学习人类文化的手段,课程是学生组织相关知识技能的工具,系统化的知识是学生展开思维过程的基础。所以课程内容应隐含在PBL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促进学习的迁移。而且PBL的问题情境应保证一定的连贯性,应让学科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方法能在复杂问题情境的子问题中交叉、重叠得到运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克服PBL过程中零散、随机运用知识技能的缺陷。当然,PBL并不是为了问题而设置问题,问题是直接服务于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各种技能。PBL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知识为工具,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贯穿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PBL的问题情境应以学生的共同经验为基础。
         PBL的问题情境应是适当的、不引起二义的,这样,1)以便学生能对问题的理解达成共识;2)便于学生在组内、组间交流、讨论和展示成果时能形成新的“共同经验”。

         (四)PBL的问题情境应包含若干子问题或若干方面,这些子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
         PBL的问题不是包含明显答案的简单或孤立的问题,而是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复杂情境,一般来说,它是一些不同于学生以前已经解决过的问题的非常规性问题,但在各自子问题中又包含有与学生以前经验相同或类似的常规性问题成分。学生需要借助“脚手架”这样的辅助工具(如老师的帮促、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研习案例等)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小组方式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五)有丰富的资源支撑PBL问题。
        不同于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PBL是学生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正确地评价自我,形成学习需要,自定学习步调,定位满足要求的适当的资源。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应确保学生能接触到很多与问题中隐含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源、与问题背景相关的案例资源。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接触和利用的资源,无论在维度和效度上,还是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六)PBL的问题情境应是基于现实的、开放的、结构不良的问题。
         现实问题是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刺激物。“学生为形成专家使用的技能,他们必须从事类似的认知活动——真实情境中的现实任务”(Newmann, 1991)。开放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特点,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没有现成的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可能需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它的求解空间是多维的,解决方法是多样化的,其问题空间是可以延展的。它需要学生激活相关知识图式或问题图式,打开思路,重组知识技能和已知条件,大胆假设,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发展发散性思维,建构知识的多重表征。学生对比、评价不同的解决方案,反思PBL过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环境下PBL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除遵循上面的问题选择的一般原则外,还应注意此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问题呈现。
         (一)问题的呈现方式
         呈现问题是为了让学生熟悉问题空间,进入问题情境,发现并识别问题,能够正确认识问题的初始条件及其相互关系,正确把握问题结构,形成正确的问题表征。一般有以下几种工具或方式呈现问题:
         (1)语言或书面描述
         教师用语言或文字再现问题情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重构问题空间。用语言或书面描述比较抽象,通过这种方法在学生头脑形成的问题情境可能与现实存在或大或小的出入。
         (2)图表或图形
         用简洁明了的图表或图形(如漫画、图片等)呈现问题,需要对已知内容进行筛选,去除多余的,选择必需的,往往能简化看似复杂的问题。但需要语言或文字作必要的补充。
         (3)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可以真实地呈现问题情境,学生如身临其境,既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又有利于从中提取更多的知识,激活相应的图式,从而方便问题表征的建构。是十分有效的呈现方式
         (4)超媒体或超文本
         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而产生的超文本和超媒体是呈现问题和支撑学生主动学习非常有效的工具,尤其适用于需进行高级知识获得学习的结构不良领域,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文字、图片、视频、声音信息在指尖流淌,从多方面、多角度呈现问题情境。超媒体技术、超文本学习环境为非线性和多维度呈现PBL多重化问题背景提供支撑,学生能更方便、快捷地利用多种相关的学习和案例资源,跨越概念的复杂性和案例的不规则性,将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现实背景中,达到学习的迁移目标。
         (5)角色扮演或模拟
         通过角色扮演或生成模拟情境,学生能详细了解事件或问题的全过程,并留下深刻印象。“深入其中”能让学生更容易识别问题,发现隐藏在问题背景中知识,确定关键因素和次要因素。
         (6)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身感受现实情境,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空间,尝试解决问题。不可否认,实地考察有利于学生识别问题,但在确定问题要素时可能淹没在大量的现实海洋之中,而且可能以较多的时间开销为代价。
         (二)呈现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清楚、明白,不产生歧义。
         (2)从多方面呈现问题,让学生浸入问题情境中,真正地“拥有”问题。
         (3)呈现问题时,应避免暴露问题情境的关键因素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应避免赘述大量的干扰事实掩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