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一、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别
二、
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
三、
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外地理课程的开发
教学案例:校园中的地理知识
一、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别
(一)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形式。各种不同的传媒形式为我们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地理信息提供了方便。
报刊、书籍是最常见的大众传媒,许多地理书刊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比较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如地理图册、地理杂志、旅游杂志、各类画报、游记,以及城市、地区和国家的介绍资料等。同时,许多报纸和杂志还能及时提供地理新闻,让大家随时了解国内外重要事实。
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引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广播简单明了,易于普及,成本低廉,尤其适合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使用。
(二)公共活动场所
公共活动场所主要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资料馆、地理教育基地、天文台、地震台、气象台、水文站、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主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这些活动场所专业设施较为齐备,拥有系列的科普资料,一般还有专人进行讲解,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这些活动场所往往都是综合性的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较为系统的地理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知识框架,有助于了解地理事物的来源、内在机制和规律等。
(三)学校周围的社区
商业中心、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开发区、交通路口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场所。
(四)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
边远地区的学校或者是农村学校,可以将学校附近的山、河、湖、海等作为适合自己学校的地理课程资源,这些远比教科书上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真实,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
校外课程资源种类多、信息量大,各个学科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教师们需要从中选择出适合教学目标的资源加以利用,也可以与其他学科教师一同来完成某一项具体活动。
二、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方式
(一)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到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整合到地理课程资源中来。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科技馆、气象台、天文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和主题公园,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信息媒体,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等等。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寻求多方合作,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二)将校外的教育资源引进学校,引进课堂。如:配合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为了完成课堂教学要求,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再如: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家庭的校外资源,完成一些家庭情况调查,从中学习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主动走出去、走向社会,选择适合我们的教育资源来完成教学内容。如:观察观测小区域地形地貌;测绘简易平面图与地图;观测天气、补充天气预报;利用简单仪器设备进行天象观测、地震观测、水文观测、环境监测等。参加社会上同地理有关的各种宣传日活动:世界气象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全国土地日、世界人口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国际自然灾害日、世界粮食日等。
(四)将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运用到地理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野外调查、定向越野、参观(天文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交通路口调查、河流水质调查等。考虑到组织活动的难度,这些活动可以鼓励和指导学校的兴趣小组来完成。每次活动应当有明确的主题,外出考察或调查要有明确的范围,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考察或调查活动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范围越来越广,适当地组织一些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地理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校外地理课程的开发
乡土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广东省和广州市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也是各具差异的,有些地区的自然特色比较突出,比如农村;有些地区的人文特色比较明显,比如城市,每个地区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好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但是,所有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教师、学生、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与校外课程资源相联系的各类人员,都是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员要注意积极协调、配合,才能使地理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