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网络教学
一、 竞赛教学的概念
二、 竞赛教学的优势
三、 竞赛教学的主要方式
四、 竞赛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案例:
在“季风岛”上开荒
一、竞赛教学的概念
英国教育家斯滨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思想。他认为,求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发展过程。竞赛式教学法,就是受其理论的影响和当时社会“竞争”的意识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法。
竞赛教学法,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比赛形式而进行的某项或几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的教学方法。它把“竞争”引入教学,操作方法类似智力竞赛。其主要做法是:将需要学习的内容编成竞赛,让学生在自学或小组共同准备的基础上开展比赛,并当场评价。
竞赛的过程就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复习,以致熟能生巧的过程。竞赛的组织实施依靠竞赛规则的建立。学生竞赛行为的关键是需要在竞赛中运用知识进行决策。因此,竞赛教学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后才得以进行。通常竞赛教学多运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巩固单项的知识与技能;强化多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时的专项或多项的综合性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采用竞赛能起到心、智、能统一开发的效果。在运用竞赛法时,需要做到有基础、讲质量、有情趣、有评价。
二、竞赛教学的优势
(一)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成功的快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中任何巧妙措施都必须是无济于事的。”由于是竞赛,就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最终的获胜者很难预料。在竞赛中,获胜的因素多种多样,竞争者对竞赛的内容可以随意变通,通过比知识、比技巧、比思维能力、比协作效果,甚至比意志等获得符合竞赛规则的高分。因此,这种竞争性能使弱者有成功的可能,也给强者带来挑战。在竞赛中,参赛者都知道,只有全力以赴,才能有夺标的希望。这样,每个学生在追赶目标的同时,竞争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又转化为积极进取的情感力量。因此,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而且在每次竞赛后,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能树立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极大地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
快节奏的激烈竞赛需要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性地发挥自已的聪明才智,做出快速而理智的决策。尤其是在辩论赛、演讲赛、讲课赛、模拟表演赛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不断受到挑战。不要小看这些最最细微的基本的技能技巧,它们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代表了现代教学所提倡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十分必要的。
(三)营造活跃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竞赛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效率要比平时正常活动高得多,即使是对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也会因渴望在竞赛中获胜而产生间接的兴趣,使他们忘记事物本身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当中去。竞赛过程中的偶然性会使参赛者得到出乎意料的乐趣。正是基于这点,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传统的集体教学中也会不时穿插一些小的学习竞赛以营造教学气氛的高潮,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有效地避免学生“走神”的现象。
(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意识
一些规模较大的竞赛对参赛者就不是件容易事了。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参赛者往往会在赛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模拟训练、设想可能在比赛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甚至加强团队内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以便在竞赛中能相互启发、配合默契。这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想,也培养了其创新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社会意识
竞赛活动,特别是集体竞赛活动,使参赛者个人、个人与团队、团队之间的交互频繁。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碰撞。竞赛过程中的随机性使每个参赛者都可能获胜或失败。在这种成功的鼓舞和失败的磨炼中,学生会逐渐学会和认识到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重要性,从而获得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和提高心理承受力的情感体验。这些心理体验的奠基,逐渐使学生能在失败中能看到成功,在成功中接受新的挑战,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为将来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