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一、 评价主体互动化
二、 评价目标多元化
三、 评价内容全面化
四、 评价方法多样化
五、 评价重心过程化
六、 评价功能发展化
评价案例:携手共建美好明天---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现行的教学评价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排名分等的相对评价,忽视个人素质的绝对评价和个人发展的差异性评价。为此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课程评价理念:“地理学习评价,要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规划能力形成状况的评价。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与发展功能,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因此,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相适应的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一、评价主体互动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主体针对传统的地理任课教师和管理者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的弊端,地理新课程评价倡导在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的接受,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角色转变为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强调自评、互评,使老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都积极地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互动评价活动中增进理解,形成积极、平等、友好的评价关系,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愉悦地接受评价结果,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评价主体的关系如图5.1.1所示。
评价主体的互动化,不仅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为丰富,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而且使评价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自我需要,使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学生在互动的评价中受激励、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评价目标多元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评价目标针对传统的地理学习评价重等级、甄别和选拔的弊端,追求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将评价目标定位于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一)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
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具体见表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10:
表5.1.1 必修课程地理1的评价目标
评价内容 |
评价目标 |
宇宙中的地球 |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
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