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学员你好,本课程的学习评估如下:
·本课程思考练习:要求完成五章。
 
学习建议
返回首页
课程目录       
第一章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运用
地理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多版本高中地理课程的比较分析和教材的使用
第二章
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探究教学
合作教学
案例教学
网络教学
竞赛教学
第三章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组织
地理实践活动概述
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实践活动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
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第五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高中地理学习评价
地理教师的评价及制度建立
高中地理教学题测与评价
第一章: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运用

第一节:地理课程



一、 地理课程概述
二、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
三、 国外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


     ( 四 ) 地理科学发展因素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结构、形成和演变规律,以济、政治、文化等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取材于地理科学,没有长期积累的地理科学知识,也就无所谓地理课程。地理科学的观念,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对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都有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过去“ 地理环境决定论 ”和“ 人定胜天 ” 的“ 唯意志论 ” 的人地观,曾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地理课程有很大影响,这两种极端的地理观念对地理课程和地理教育质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效应。进入 80 年代以来,地理科学的人地观 ( 主要包括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 ) 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地理课程的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促进了地理教育质量的提高。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是现代地理科学的特征之一,这种研究方法同样对地理课程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80 年代初期,人民教育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为指导,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线索,以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以 天体系统 物质循环 能量转换 、生态系统、板块构造等自然地理内容为基础,以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和粮食问题、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人口和城市等现代社会中突出的人类与环境问题为核心而构建的地理教材,又被称为“系统地理”。这套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使用多达十几年之久,对地理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设置

(一)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的演变

我国古代学校中没有专门设置的地理课程,地理知识的传授多分散在《四书》《五经》《尚书·禹贡》等书籍的学习之中。 19 世纪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新式学校中开始有了地理课程,但中小学各年级正式设置地理课程是始于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之后。 90 多年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1 、清末阶段 (1904 ~ 1912 年 )

1904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最早制订的、在全国范围中小学普遍施行的含有地理学科的课程方案。当时中学学制 5 年,一、二年级安排地理概论、亚洲总论、中国地理等内容,三、四年级开设外国地理,五年级开设地文学。“。。教学时数,除了二年级每周 3 学时外,其余年级都是每周 2 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1 学时。 1909 年后中学分文、实 ( 理 ) 两科,文科在一、二年级开设中国地理,每周 3 学时,三、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 2 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12 学时;实科一、二、三年级开设中国地理,四、五年级开设外国地理,每周均为 1 学时,总时数为每周 5 学时。在这一阶段,地理课程的内容主要叙述中外各国的疆域、山川、城市、交通、物产等,课本的编写具有地理志、地方志的特点。

2 、辛亥革命后至新中国建立前阶段 (1912 ~ 1949 年 )

在这个阶段的前期,地理课程变动较多,开设的课程主要为中国地理和外国地理,也曾在高年级开设过自然及人文地理概论;总时数也有变动,每周有 8 学时、 6 学时、 9 学时不等,并且也不是所有年级都开设地理课程。后期 (1932 年以后 ) 则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总时数达 12 学时,在初中和高中总共 6 个学年中,全部开设地理课程,每周均为 2 学时。课程内容,无论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都是循环重复,从本国地理到外国地理,区别仅是内容的繁简。这一阶段地理课本的编写质量有了提高,打破了过去地方志式的框框,并吸收了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但课本中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如地理环境决定论、优秀种族论等等。

3 、新中国建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阶段 (1949 ~ 1976 年 )

这一阶段地理课程变动较大,整个学校地理教育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由兴旺趋于萎缩的过程。解放初期,地理课程的体系基本上按照解放前的旧体系,但在内容上,删除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等观点,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1953 年至 1957 年期间,主要参照苏联模式,课程体系由自然地理到经济地理、由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地理课时数总共达每周 12 学时,也是历史上开设地理课学时较多的时期之一,在内容上相对比较系统、完整,但结合我国实际尚不够。从 1958 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地理课程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削减的时期。这一时期地理课学时数削减幅度很大,从 1957 年每周的 12 学时,削减到 1958 年的 8 学时、 1959 ~ 1962 年的 5 学时,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一段时间全国

大多数中学都停开地理课,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普遍下降。

4 、“文化大革命”以后阶段 (1976 年~现在 )

“文化大革命”以后,地理教育处于振兴阶段,地理课程逐步得到恢复,学时也由少到多,逐步得到增加。不仅在小学,而且在高中一年级 ( 或高中二年级 ) ,以及高中三年级的文科班也开设了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初中阶段开设区域地理 ( 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 ) ,高中阶段基本上讲授系统地理。在指导思想上,逐步明确了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地理教学内容的核心论题。在地理课本的编写上,由以往“偏重提供事实材料”向“事实与原理相结合”方向转变,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由条述法向特征法转变,课本的表述方法也由以往的文字表述为主向图文并茂方向转变。

    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地虽曾编写过一些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 ( 包括各地的乡土地理课本 ) ,但在大部分时期主要还是采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从 1993 年秋季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多种不同版本的地理课本,这标志着我国的地理教材已由“一纲一本” ( 全国一个大纲,一种课本 ) 走向“一纲多本” ( 一个大纲,多种课本 ) 和“多纲多本 "( 不同的大纲,多种课本 ) 的改革时期。 表 1.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学地理课程设置概况一览表
年份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总计
1949-1952
中国地理(2)
中国地理(2)
外国地理(2)
中国地理(2)
自然地理(2)
中国地理(2)
外国地理(2)
12
1953-1957
自然地理(3)
世界地理(2/3)
中国地理(3/2)
外国经济地理(2)
中国经济地理(2)
12
1958
地理(3)
地理(2)
经济地理(3)
8
1959-1962
地理(3)
地理(2)
经济地理(3)
5
1963-1965
中国地理(3)
世界地理(3)
6
1966-1976
地理(0-2)
0-2
1977-1980
中国地理(3)
世界地理(2)
5
1981-1993
中国地理(3)
世界地理(2)
地理(2)
地理(3)
7(不含选修)
1993
地理(3)
地理(2)
地理(3)
地理(选修)
8(不含选修)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共 4 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广州市教育局 制作单位: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 | 广州远程教育中心 服务热线:96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