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一、 地理教学评价的方法
二、 地理教学评价的策略
教学评价案例:全球气候变化
展示: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图片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提醒学生先读懂图例,再看地图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有的地方降水量增多,有的地方降水量减小。
教师:就是说,各地的降水变率增大了。请同学们结合近现代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思考气候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
3)第二部分的学习内容: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及对策
教师:我们把这个学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用分组学习的形式学习,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中学习本小组的内容,整理观点后选代表发言,发言后我们将进行小组评价,请详细看评价标准和要求。
展示:自主学习,欢迎发表意见或看法
全球气候变暖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与对策
展示:探讨课表现等级的认定标准
是否具有严谨的治学精神
小组成员是否人人参与、团结合作
发言是否观点明确、有条理性
是否可以用所掌握的知识现场解答问题
评价主体:自评、他评、师评
评价客体:研讨组,以集体形式得分
评价等级:A、B、C、O
评价表
|
生态环境组 |
自然灾害组 |
我国农业生产组 |
人为原因及对策组 |
自评 |
|
|
|
|
他评 |
|
|
|
|
师评 |
|
|
|
|
学生分组讨论相应的学习内容并分别发言。
生态环境组:
我们认为全球变暖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
(2)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到2050年,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将分别以2.3%和0.2%的速度缓慢增加。
(3)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
(4)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2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
自然灾害组:
我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
在我国,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
我国农业生产组:
全球气候变暖将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调整、成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气候变化也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生产环境、布局和结构产生影响。气温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发量,从而加重了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干旱、土地沙化、碱化以及草原退化,使得近年来,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异常频繁。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中的夏季气候造成影响,使农业病虫害频繁产生。2000年中国遭受了罕见的全国性干旱,而且干旱高温致使北方部分省市发生大面积严重的蝗虫灾。
气候变化将改变森林(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据研究,我国除云南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约12%)外,其它树种的面积减少2%至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