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高中地理教学评价
一、 地理教学评价的方法
二、 地理教学评价的策略
教学评价案例:全球气候变化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更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能给学生留有足够思考空间,又不能一下子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必须经过自己的综合思考,融会贯通才能抓住解题的要害,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联想、批判能力。其次,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既要指导学生用书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来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又要联系实际问题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简单罗列有关书本知识,要对各知识点内部的逻辑关系、相互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认真分析,立体的、多角度的、有血有肉的素材,运用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等多种地理思维方式。最后,鼓励学生自主开展课题研究,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设计环保方案,绘制学校或公园、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天象观察、太阳高度角测量等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水平、对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能力、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以探究性学习为例,介绍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具体见表5.2.9所示:
表5.2.9 地理探究性学习评价表
论文题目 |
|
总结形式 |
|
班级 |
|
参与人员及分工情况 |
姓名 |
|
|
|
|
|
|
任务 |
|
|
|
|
|
|
评价项目 |
分值
100 |
|
评价标准 |
自评 |
小组评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0 |
|
结合社会热点和身边的事实选题,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某些现象或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
|
|
研究方法和途径 |
20 |
|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问咨询法、网络检索法、文献查阅法,要求结合多种方法研究。 |
|
|
研究过程 |
10 |
|
时间安排合理,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配合协调。 |
|
|
研究特色和创新 |
20 |
|
研究过程中不能仅仅采用文献或资料的观点,对现实问题要学会自己分析,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
|
不足之处 |
10 |
|
在研究过程中因技术手段和知识局限,导致你们的研究有一些不足的方面。 |
|
|
运用哪些地理原理 |
10 |
|
运用所学原理来解释你们所研究的地理现象。 |
|
|
发现的问题 |
10 |
|
你们认为有哪些问题无法解释或者无法解决? |
|
|
教师评语 |
|
总分 |
|
教学评价案例:全球气候变化
1、新课引入:
展示:荒漠中的楼兰古城图片
学生:对楼兰今昔巨大反差的原因的思考
展示:楼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对楼兰今昔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感悟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从大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和影响结果两个方面启动本课学习兴趣。
2、新课学习:
1)出示本课的课标要求,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根据有关资料,说明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展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教师:解释“地质时期”并引到学生学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要求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变化特点。
学生回答:气温和降水都呈现周期性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看到侏罗纪后期的气温和降水变化思考恐龙灭绝事件,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并教师解释冰期和间冰期并出示结论: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并举例,冰期时期现在的加拿大全为大陆冰盖,并解释五大湖的成因。
展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图片
教师:解释“历史时期”并引到学生学习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图并用幻灯片6解释雪线的概念: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水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再返回“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归纳雪线变化特点,从而得知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公元前16世纪为界:分温暖期和寒冷期
教师:从历史时期看,现在处在气候变化的哪一个阶段?
学生:寒冷期的后期
教师:历史上的温暖时期,气温比现在还要高,所以气温的变化有其自然原因。
展示:近现代气候变化特点图片
教师:近现代气候就是近一两百年来的有气象观测记录的气候,请同学们学习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水平变化图,归纳近现代气温变化特点。
学生:从图中看到,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教师:非常正确!气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降水的变化特点如何?请看下一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