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探究教学
一、 探究教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含义
二、 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与主要活动方式
三、 探究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四、 探究教学的设计与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案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森林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探究季节的成因
教学课例:
山岳的形成
火星梦幻之旅
说明2:头脑风暴的游戏规则:尽可能的发散思维,想到什么都可以,什么答案都是对的,从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可以自由走上讲坛,在黑板上书写出他们能够想到的生物圈2号里面应该有的一切事物的“关键词”。他们可能写到的关键词有:
阳光、淡水、植物、动物、家具、劳动工具、泥土、岩石、沙子、海水、发电设备、净水设备、种子、科学仪器、人工降雨机、风机、垃圾等废物处理设备等。
|
说明3: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让学生写得尽可能的多。然后老师要作一个重要的工作:将学生写的关键词进行分类——分成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部分和人工产品部分。(这一过程是老师向学生演示对各种事物如何进行归纳的方法,也是显示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做得好。)
环节二:分发案例“生物圈2号的终结”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分析(15分钟)
- 科学家们模拟的“微缩地球”由哪些要素构成?
- 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哪些联系?
- 为什么实验会失败?是什么关键问题导致的?
环节三:教师小结和讲解(15分钟)
1、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包括: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有: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地质循环等(要利用示意图进行讲解,生物循环为讲解的重点,并举出一些例子,特别是案例中的有关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
3、失败的原因和关键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组成一个全新的整体,整体间形成并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可以在举一些简单的例子说明:如人类已经可以作出人的基因图谱,但却不能够用它来复制人等,有关“平衡功能”的解释要尽量用好书本中有关“藏羚羊数量基本恒定”的原因解释这一活动题。)
环节四:本课总结及建议学生开展的课外探究题(2分钟)
本课我们通过分析和归纳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是由众多的要素组成的,如大气、水、生物、土壤、地貌等,它们通过各种循环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拥有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所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下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发展的变化的,所以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对这问题展开一些讨论和查阅一些资料:
建议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3、10》的两篇文章
(摘自:广州市执信中学王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