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案例教学
一、 案例教学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含义
二、 案例教学的基本步骤与主要活动方式
三、 案例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案例:
北京的沙尘暴
内力作用——山岳的形成
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课例:
工业区位的选择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总结案例
这是对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总结需要基于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的点拨。基于案例的教学总结首先应该有重点,这个重点就是教学内容,然后才是进一步的启发和提升。案例总结的方式主要有:(1)纲要型总结:根据学生讨论、归纳的结果,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知识网络图表,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2)提高型总结:对学生已得出的结论进行进一步启发、提炼和提升,使学生将已掌握的知识进一步升华。(3)矫正型总结:对学生分析、推导案例过程中存在的缺憾、错误的认识进行弥补、矫正的总结。(4)悬念型总结:总结过程中有意将一些与下一节课有关的问题,不给出结论,而是鼓励学生对已获得的结论进行再思考,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
案例1:北京的沙尘暴
第一阶段:展示案例。突出问题展示相关的北京抄尘暴图文录像资料、电子资料。
第二阶段:提出问题。全班根据案例材料反映的信息,讨论,最后教师作补充、归纳,列出问题。
问题1:什么是沙尘暴?它主要发生在什么地方?
问题2:北京的沙尘暴天气是怎么形成的?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问题3:沙尘暴天气给北京市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问题4:你认为如何减少沙尘暴,现在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防治措施?对“沙尘暴的治理”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和设想?
问题5:沙尘暴的威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人类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问题6:家乡所在地有没有出现过沙尘暴天气,影响如何?除沙尘暴之外,还有哪些气象灾害,当地人们采取了哪些防御措施,是否合理?对此你有什么建议。
问题7:关于沙尘暴,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现在是否已有了结论?你今后还想继续关注“沙尘暴”这个专题吗,为什么?
第三阶段: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并形成一定的结论。
第四阶段:全班交流探讨。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引导调控: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讨论,补充资料和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针对上述可探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
问题1:通过展示案例材料(新闻报道、照片、图片、录像资料等),知道什么是沙尘暴及其主要影响的地区(中国去年近20个省会城市受源起西北地区的沙尘污染,其中远至重庆、南京和杭州等地)
问题2:全班交流讨论,运用头脑风暴,引导学生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过度开垦、放牧、植被退化、草场、土地沙化严重)两方面进行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问题3:先在组内讨论,鼓励学生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城市环境等方面归纳总结。
问题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量列举所知道的防治措施,向全班同学介绍主要的防治措施(严禁滥垦滥伐、严禁超载过牧、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等)、畅谈设想。
问题5: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思维碰撞,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运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6: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观察,关心环境,学以致用,并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台风、寒潮、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来回答。
问题7:全班交流,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关注和探索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关心地球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五阶段:学习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案例教学过程;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案例2:内力作用——山岳的形成
【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天才的雕塑家,它凭什么样的力量隆起层峦叠嶂的奇峰,又掘出深幽
狭长的沟谷呢?火山喷发而出的烈焰与古老的地层静静的诉说又揭示出什么样的奥秘呢?
【展示】一边说一边展示
【设问】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述】让我们先来学习“主题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案例:地球的岩石圈(或地壳)已经形成40多亿年了。在这漫长的地史期间中,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使它发生变化的力量叫地质营力。根据地质营力还可把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是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或者说,内力作用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不管是突变的还是渐变的,来释放地球内部积累起来的能量,地球表面之所以有高原和盆地的差异,就是因为有内力作用。
【设问】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答】是内力作用
【师述】那什么是内力作用呢?
【生答】内力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是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所引起。 。 |